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来源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鄂尔多斯盆地油藏类型研究现状
1.2.2 鄂尔多斯盆地气藏类型研究现状
1.2.3 油藏、气藏分布相关性的研究现状
1.3 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技术路线图
1.5 完成的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盆地区域构造特征
2.2 地层及沉积特征
2.4 鄂尔多斯盆地凹-隆组合构造特征
2.5 鄂尔多斯盆地岩性组合特征
2.5.1 中生界、古生界岩性组合类型
2.5.2 中生界、古生界凹-隆组合构造与砂体组合类型
2.5.3 中生界、古生界岩性组合变形特征
2.6 鄂尔多斯盆地断层-岩层组合构造特征
2.6.1 断层-岩层组合构造平面特征
2.6.2 断层-岩层组合构造剖面特征
第三章 中生界已发现油气藏的分布特征
3.1 中生界烃源岩特征
3.1.1 延长组长7 烃源岩厚度及演化程度
3.1.2 延长组长7 页岩油井的分布特征
3.1.3 延长组长7 页岩油井的断层岩层组合构造特征
3.2 延长组长 6、长 7 已发现油藏的分布特征
3.2.1 延长组长 6、长 7 已发现油藏在凹-隆组合构造中的分布特点
3.2.2 延长组长 6、长 7 油藏与长 7 底凹-隆组合构造与砂体组合的关系
3.2.3 延长组长 6、长 7 段气测全烃曲线与砂泥岩对应关系
3.3 延长组长 4+5、长 3、长 2、长 1 及延安组已发现油藏的分布特征
3.3.1 延长组长 4+5-长 1 及延安组油藏在凹-隆组合构造中的分布特点
3.3.2 延长组长 4+5-长 1 及延安组油藏的平面断层岩层组合构造特征
3.3.3 延长组长 4+5-长 1 及延安组油藏的剖面断层岩层组合构造特征
3.3.4 延长组长 4+5-长 1 及延安组油藏与长 7 底凹-隆组合构造与砂体组合的关系
3.4 延长组长 8、长 9、长 10 已发现油藏的分布特征
3.4.1 延长组长 8、长 9、长 10 油藏在凹-隆组合构造中的分布特点
3.4.2 延长组长 8、长 9、长 10 油藏的平面断层岩层组合构造特征
3.4.3 延长组长 8、长 9、长 10 油藏的剖面断层岩层组合构造特征
3.4.4 延长组长 8、长 9、长 10 油藏与长 7 底凹-隆组合构造与砂体组合的关系
第四章 古生界已发现油气藏的分布特征
4.1 古生界烃源岩特征
4.1.1 古生界煤层厚度及演化程度特征
4.1.2 烃源岩层系砂泥岩叠置含气井分布特征
4.2 石盒子组、山西组、太原组及本溪组已发现气藏的分布特征
4.2.1 石盒子组-本溪组气藏在凹-隆组合构造中的分布特点
4.2.2 石盒子组-本溪组气藏与太原组底凹-隆组合构造及砂体组合的关系
4.2.3 石盒子组-本溪组气测全烃曲线与砂泥岩对应关系
4.3 石千峰组已发现气藏的分布特征
4.3.1 石千峰组气藏在凹-隆组合构造中的分布特点
4.3.2 石千峰组气藏的断层岩层组合特征
4.3.3 石千峰组已发现气藏的岩性组合特征
4.4 马家沟组已发现气藏的分布特征
4.4.1 马家沟组已发现气藏在凹-隆组合构造中的分布特点
4.4.2 马家沟组已发现气藏与太原组底凹-隆组合构造、砂体及断层组合的关系
4.4.3 马家沟组的气测全烃曲线连续性特征
4.5 古生界高产井分布特征
第五章 中生界、古生界不同类型油气藏分布相关性浅析
5.1 中生界不同类型油气藏分布相关性特征
5.2 古生界不同类型油气藏分布相关性特征
5.3 对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古生界油气勘探的建议
主要认识及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文章摘要:鄂尔多斯盆地盆地是目前国内油气产量最高的盆地,其中油藏主要分布于中生界延长组的长10-长1段以及延安组,其油源主要为长7烃源岩,气藏主要分布于古生界石千峰组、石盒子组、山西组、太原组、本溪组以及马家沟组,其气源主要为山西组、太原组及本溪组的煤系烃源岩。目前已发现的油藏或气藏,其类型及分布在不同层系有较大的差别,相应勘探程度很不均衡,目前对不同层系不同类型油气藏分布的相关性研究还比较薄弱,这制约了对该区的进一步综合勘探。本文依据大量地质、地震及测井、录井资料,对已发现的延长组、延安组油藏与长7底凹-隆组合构造、长7底凹-隆组合构造与砂体组合以及长7底凹-隆组合构造与断层组合的关系,以及古生界气藏与太原组底凹-隆组合构造、太原组底凹-隆组合构造与砂体组合、太原组底凹-隆组合构造与断层组合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中生界不同层系不同类型油藏、古生界不同层系不同类型气藏的相关性,取得了以下初步认识:(1)中生界延长组、延安组不同类型油藏的分布相关性按照砂体走向与长7烃源岩凹-隆组合构造的关系,可将长6、长7段砂体分为四种类型:透镜型(砂体呈透镜型,周围被泥岩包围)、顺坡砂体(砂体延伸尖灭端指向构造低部位,砂体走向与构造等值线斜交)、逆坡砂体(砂体延伸尖灭端指向构造高部位,砂体的走向与构造等值线斜交)以及横坡砂体(砂体上倾一侧边界走向与构造等值线近于平行)。目前已发现的长6、长7段砂岩油藏在现今构造演化阶段主要分布于横坡砂体中,这些砂体与构造的关系在早白垩世末、晚白垩世-新近纪构造演化阶段会发生变化。根据长6、长7段气测全烃曲线与砂泥岩的对应关系,可将其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类在砂岩段具有气测全烃高值,第二类在砂岩、泥岩段均具有气测全烃高值。在长7段具有气测显示的112口井的215个层段中,92口井的134个层段具有第二类特征,长6段具有第二类特征的层段略少于长7段,说明砂泥岩叠置组合含油是长6、长7油层的重要特征。已发现的长4+5、长3、长2、长1及延安组油藏和延长组长8、长9、长10油藏大多数分布于断层上或者断层附近,这些断层大部分与长6、长7砂岩油藏切割,另外已发现的15口具有工业产能的长7页岩油井均分布于断层上或断层附近。(2)古生界石千峰组-马家沟组不同类型气藏的分布相关性按照砂体走向与太原组底凹-隆组合构造的关系,可将石盒子组、山西组、太原组及本溪组砂体分为四种类型:透镜型、顺坡砂体、逆坡砂体以及横坡砂体。目前已发现的本溪组及部分太原组的砂岩气藏主要分布于透镜型砂体中,已发现的石盒子组、山西组及部分太原组的砂岩气藏在现今构造演化阶段主要分布于横坡砂体中,这些砂体与构造的关系在早白垩世末、晚白垩世-新近纪构造演化阶段会发生变化。根据石盒子-本溪组气测全烃曲线与砂泥岩(含煤层)的对应关系,可将其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类在砂岩段具有气测全烃高值,第二类在砂岩、泥岩段均具有气测全烃高值。在石盒子组-本溪组具有气测显示的524口井的2165个层段中,450口井的1430个层段具有第二类特征,说明砂泥岩叠置组合含气是石盒子组-本溪组气层的重要特征。对盆地内已发现的上古生界、下古生界1000余口高产天然气井(日产气量大于5万方)与断层的关系进行了分析,90%以上的高产井分布于断层上或断层附近;石千峰组气藏均被断层切割,这些断层同样切割了石盒子组-本溪组的砂岩气藏。根据太原组、本溪组与马家沟组的气测全烃曲线特征,将全烃曲线类型分为连续型(在本溪组至马家沟组具有连续的气测全烃高值)和分离型(在本溪组和马家沟组均具有气测全烃高值,但是气测全烃值不连续)。在马家沟组具有气测曲线的269口井中,212口井具有连续型特征,说明这些马家沟组气藏与太原组、本溪组气藏具有叠置相关关系;57口井具有分离型特征,并且这些井在平面上分布于断层上或断层附近,说明这些马家沟组气藏与太原组、本溪组气藏具有断层相关关系。
文章来源:《岩性油气藏》 网址: http://www.yxyqczz.cn/qikandaodu/2022/0204/627.html
岩性油气藏投稿 | 岩性油气藏编辑部| 岩性油气藏版面费 | 岩性油气藏论文发表 | 岩性油气藏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岩性油气藏》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